查看原文
其他

魏娜:弥漫空间的自然解读丨遇见·夏木塘


📌 编辑 | 33.



遇见夏木塘


遇见 · 二十种乡村生活方式


遇见 ·二十所建筑高校


遇见·二十位建筑师 



夏木塘,期待“遇见”你



夏日林木 匯水為塘


2018年6月,“遇见夏木塘”在江西万安夏木塘村正式启动。遇见夏木塘之遇见建筑师,由数位建筑师甄选夏木塘村内建筑、场地,以设计的力量,通过针灸的手法,采用小尺度介入的方式,在不破坏原有环境风貌的基础上,为夏木塘增添多样性和趣味性。引入新的业态,促进整体升级。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村镇的振兴。


在未来的一个月中,我们将陆续为大家揭晓此次“遇见”的建筑师,并带来他们对乡村建设的独特解读。


在《漂亮的房子》中,魏娜与她的设计团队一起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沿用传统的建造方式,追溯建筑的本源,使设计赋予人的情感。她创造的是一种人性的空间,将不再以封闭空间的物理界面为主宰,而是将物质打散,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此次在夏木塘,她将再次运用“弥漫空间”的设计理念,探索着能营造一个以自然为核心同时使人拥有归属感的建筑模式。此篇将带来第二位建筑师——魏娜以及她“遇见”的夏木塘。



“遇见” · 魏娜

设计由情感而生

魏娜

WEI建筑创始合伙人/主创建筑师


中国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美国绿色建筑认证设计师,美国注册建筑师委员会会员。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执教。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后深造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曾在纽约BBB建筑与城市规划事务所负责多个项目设计,后去鹿特丹在OMA(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做项目负责人。



1

Interview

采访


Q1:您的团队为夏木塘项目设计做了什么前期准备?您觉得此次夏木塘的项目与以往的项目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我们的设计师过去拍了很多的照片还有视频,然后我们按照路径的顺序,然后分别沿着每个路径,像电影一样串下来。

这个项目的特色在于首先我选择的这个区域是没有永久性建筑的,我们在里面做的都是临时建筑和搭建。这个区域存在于非常美的纯自然环境中,所以在这个区域里,不管是我们的建筑还是搭建,都是第二位。我们想做的是以自然为主的区域。再者,我们希望这是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一个区域


在夏木塘这个项目最初开始的时候,他的定位主题就是儿童和花,而这一点使我产生了兴趣。因为涉及儿童的项目特别有意义,我自己本身也做了很多儿童相关的项目,我认为把儿童和自然相结本身就很有意思,再把二者置于乡村的自然背景中就显得愈发的有意义。所以我特别希望能设计一个给儿童的小环境。



© UED

 

其实在这个项目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事实上在这个区域内还有五六个以学校为单位所进行的建造,于是搭建的同时又与教育挂钩,与年轻人产生了联系,使得整个活动更富有活力以及趣味性。我们刚刚看过大家的方案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主题。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最理想的空间,我们觉得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和空间情感上的联系。


很多年前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弥漫空间”,那么这一次我们给项目起名叫“花之弥漫”。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能以花为主题。这个花不仅仅指的是物理上的花,同时也代表这里的孩子们。我希望这个地方能与自然融合到一体,同时用花给孩子们呈现一个最能让他们觉得享受自然享受村落的环境。


Q2:您认为呈现给游客的理想的森林露营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


花意味着这里原生态的环境,孩童也是生命初始的一个过程。将这个两个观点联结碰撞,就能产生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我希望能达到一个享受自然享受环境享受人的情感的目的。不论是小朋友的欢乐,大人与孩童所相处产生的的亲情,还是在自然环境中那种放松的状态,最重要的就是享受这个环境,最美的地方就是大自然和人待在一起的状态。



 © UED


所以建筑物或者说构筑物只是辅助的工具,我们希望在“花之弥漫”这么一个主题下,没有任何人为的建筑物成为核心,更重要的是这个氛围。


Q3:为什么您选择了以营地这样的方式来呈现?


这其实是解决在这个自然空间里怎样去享受环境的问题。我觉得营地是一种选择方式,你可以深入的去感受它,这实际上是需要有勇气的。不同于建筑物,当一个个体真正要开始生活在大自然里,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甚至包括生活在乡村里的人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虽然只是一段短暂的时间,但事实上进行的却是非常深入的体验。

 

 © UED


Q4:在您过去的项目中是否有您觉得项目本身与人互动比较多,使人印象深刻,达到了预期目的的场景?


我的摄影师跟我说过一件他特别感动的事。发生在我们之前的一个项目,因为早上的阳光是最好的,凌晨四点他就去村子里拍摄了,发现房子的主人睡在客厅沙发上。摄影师问他为什么不上去睡床的时候,他回答说听说有人要来,这么漂亮的房子,我希望能保护它,别让人把房子弄脏了。当时很多摄影师在场都特别感动,赶快告诉了我。


完成设计后原屋主特别珍爱,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是对设计师最大的回报,特别有满足感。最终还是希望建筑能为人所用,让人享受在其中生活,提供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因为在建筑中,没有人就没有任何意义。


© UED


Q5:之前您也参与过针对乡村改造的项目,您为什么对乡村设计感兴趣?

 

其实也是机缘巧合。我在几年前接触到乡村项目,然后发现其实有很多的村子有做设计的需求,但事实上真正用心做好设计非常不容易。在过去这些年里我接触过很多设计,其实在乡村做设计很难,但不做好这些设计的话又非常可惜。从而导致很多特别美的村子,特别多的资源被浪费。所以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通过设计不光是把乡村振兴同时也把这种美传达给大家。因为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差别,在于乡村的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都是极其独特的。如何去实施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需要根据每个村落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

Projects


近期作品


弥漫空间的表达

WHY HOTEL 酒店

Beijing,China/中国北京


 © WEI 建筑设计


WHY hotel是一个能够创造和承载无尽的个人感受的地方,如同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身在其外不能看到全局,只有身在其中亲身体验,才会发现独有的惊喜和感动。其前身是京城后院温泉酒店,一个以卡通主题房定位的农家院。原建筑是当地施工队根据甲方现场口述需求而快速搭建的,每个房间尺寸都不尽相同。甲方希望对现有的20多个房间进行改造,并在原本作为停车场的300多平米的区域加建一个房子,根据现有私汤标间的尺寸,预计能分成7套独院标间。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沙滩四合院

Beijing,China/中国北京

 ©WEI 建筑设计


该住宅设计为小型四合院的改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00㎡,总建筑面积是118.97㎡。基地位于故宫博物院东北角。因此,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在于满足日常生活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改造后建筑与周边环境巧妙的结合。作为院落型建筑,其本身具备的优势除了同自然的亲近结合外,还有对四季变化以及一天不同时刻不同的感受。在东侧新建筑部分,面对内院的墙面采用了完整的落地玻璃。这不仅形成了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立面对比,也利用玻璃的通透性使室内开放性空间和室外庭院空间融为一体。


 

曲檐高低为有情

小溪家民宿设计

Fujian, China/福建福鼎

薄雾远山 © WEI 建筑设计


我们把它命名为“小溪家”,希望它能一直给人“家”的温情。房屋结构利用回收的老木料和部分新材料,由当地的师傅和村民结合当地的建造方式建造。室内布局尊重当地以炉灶为核心的传统,在保留当地做法的同时结合智能家居设备的使用。房屋周边的景观利用当地植被保持建筑与已有环境的衔接。采用景观先行的手法,整个设计从对周边的环境的理解和感受为起点,沿承了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传统思想。在设计中我们将空间设计转化为对人的经历的设计。人的动线、视线和远山、近景、老房子之间的关系成为每个空间场景设计的线索。



“遇见” · 夏木塘


水本万物之源,林为庇荫之处

临水而建,山林环绕,乃桃源之居所

 

江西省万安县枧头镇,原有“上下木塘”二村,其中“下木塘”村季竹木林立,山花开遍,故而更名为“夏木塘”。这里气候温暖宜人,四周稻田连绵,村民淳朴善良。



夏木塘村,一个位于江西省的小乡村,背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区位优势明显,在峥嵘历史的历程上占据着小小的一隅。这里自然景色优美,古树繁茂且造型奇特;乡野风光怡人,鸡犬相闻,村庄房屋错落有致,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村落的建成环境交相辉映。


©UED


在乡村建设的浪潮中,经历了上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的夏木塘,虽着力发展“中华民间游戏村”的特色,但村落发展问题并未得到切实解决。现在的夏木塘,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宅并存,村落传统的格局和肌理保存完好。它正以承袭而来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民俗,等待新一轮的发展和更新。

国家推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夏木塘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遇见夏木塘


时间:2018年6月-8月

地点:江西省夏木塘村


CBC建筑中心发起的“遇见夏木塘”,以“趣村”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激活乡村,重塑乡村。来自不同地域的知名建筑师、设计师受邀对夏木塘村的院落或场地进行改造,将新的风貌带入传统乡村,以“针灸式”的建筑改造带动整个夏木塘村乃至辐射周边区域。


这是一次对乡村发展的集体思考,对未来乡村的展望,对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遇见夏木塘”旨在为乡村引入新的生活方式和优质业态,从最基本的层面,创造满足乡村需求、适应乡村现状、引领乡村发展的功能布局。此次事件,通过“趣村夏木塘”聚合、发酵、升华,探索如何赋予夏木塘村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纽带,从而达到从功能到生活方式的全面提升。



往期内容回顾


朱小地:乡村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张宇星:转换身份,设计的在地性、根植性





点击图片,进入报名链接 ↓



About UED

UED愿意以“愚者之心”

“不遗余力”地传递设计之美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UED Contact

uedmedia@uedmagazine.net

投稿请发送至媒体合作邮箱



Explore More

UED官网 | 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 | UED城市环境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